11月1-2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11月1-2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民政部、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爱国企业和基金会、其他国内外社会工作院校等3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回顾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三十年的历史,反思过去,畅想未来。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设置社会工作与管理本科专业,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走上了正式恢复重建的路程。回顾往昔,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徐永祥无比感慨,“重建并不是简单恢复,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社会工作进行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为后续的发展储备人才,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徐永祥发表讲话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思斌指出,我国的社会工作重建和发展是一种主体性建构:政府与学术群体的协同,学术群体在学科建设中的相互支持,社会工作学者与社会学者群体的合作和契合,社会工作专业群体与实务群体的相互促进,造就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事业的发展。
艰难重建的过程中,北京大学始终不渝地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工作教育树立了标杆。作为历史的的见证者,中国社会工作重建初期院校代表、前民政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刘伟能表示,北京大学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的重建发展上起到了牵头作用,三十年来,北京大学在社会工作理论开创、课程设置及实践操作等方面均对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初期重建,到社工实务和职业化探索,又经历了制度推进、体制建设的提速发展后,我国的社会工作干劲十足。谈到发展的原因,中国社会工作重建初期院校代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指出,社会工作的重建受到国家发展需要的推动,社会工作能更好地加强国家执政和治理能力建设。同时,社会工作带着对人的理解去服务,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研讨会现场
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会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高级顾问阮曾媛琪表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在重建过程中形成了政府、基金会、教育系统、服务对象、国际社工教育群体、社工学生等多元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重建的特色,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发展三十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发展三十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发展三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总结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学术研究发展的成就,分析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问题、现状及未来发展。
如今,我国的民生服务和社会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节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