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9日,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中国社会报社(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协办的“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介入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2014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系列活动之一。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在研讨会上致辞,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参加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中国社会报社总编辑周蔚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主持分段研讨。
叶静漪在致辞中表示,结合国务院公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民政部将我国庆祝国际社工日的主题定为“弘扬社工精神,服务困境人群”并专门召开了本次研讨会,非常有意义。《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整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度碎片化问题,同时明确了社会力量和社会工作在其中的角色作用,使这一制度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叶静漪建议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法学领域、社会救助领域和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入研究,协力推动社会救助乃至整个社会保障的法制化进程。
王金华在发言中指出,《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社会工作第一次写入国家法律法规,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丰富了社会救助体系,确立了社会力量和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传统社会救助向现代社会救助转型、从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综合社会救助转变;二是使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服务社会救助对象获得了法律空间,为实现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保障公平、维护正义、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的职业目标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为社会工作从社会救助领域向其他领域、由社会救助对象向其他有需要对象延伸开辟了立法起点、提供了立法示范。在谈到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会救助工作时,王金华表示要着力建立健全三方面工作机制:一要建立健全需求发现机制,使贫困对象的社会救助需要得到更为准确、全面、科学的判定;二要建立健全服务承接机制,通过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发展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三要建立健全服务转介机制,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需求,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及时报告转介给有关政府部门和专业服务机构。王金华强调,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研究探索,强化政策、资金、人才和宣传保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救急难”中的重要作用。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在发言中指出,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在救助方式上比较重物质、轻服务,在救助目标上主要是托底线、保生存。随着社会救助的发展,单纯的物质救助越来越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多元化需求,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当前重点是要在社会救助经办管理和救助对象服务提供方面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强化机构、人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的保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监督评估和纠错机制,切实发挥社会工作在帮助救助对象链接资源、减少排斥、赋权增能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员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北京市有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共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大家围绕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角色、作用、策略、方式以及社会工作在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方面的实务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