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与社会”第二届儿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23、24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该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社工学院联合举办。
“儿童、家庭与社会”第二届儿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23、24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福利院、宝鸡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广州乐众社工服务中心、上海当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学者、实务工作者共170多人参会。
该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社工学院联合举办。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已经是华理举办的第二届儿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明年还会继续举办。华理将把这个会议延续下去,建成一个平台和学术共同体,将学者、实务工作者的观点传播出去,推动中国儿童保护、儿童福利服务与社会政策的发展。
在大会主题报告中,RachelMurphy教授等11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发现。来自牛津大学的Murphy教授是国际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她讨论了儿童性别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差异化影响,她在2010-2011年、2014-2015年期间跟进了中国安徽、江西两地1000多名留守儿童,对109名儿童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儿童性别会影响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选择、影响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投资(主要体现为要为男孩买房),而这种行为又会给儿童带来长远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性别的再生产。同时,与一般认识不同的是,在零花钱的分配、教育的投资、家务劳动上中国的留守家庭对子女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新南威尔士大学 IlanKatz教授讨论了“儿童虐待与减少贫困”之间的关系,Katz教授认为贫困与儿童虐待有着高度相关性,他认为贫困会影响父母的压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本,从而带来儿童虐待和忽视,因此必须将“儿童保护作为减贫战略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理工大学陈高凌教授在“儿童保护创新”中讲到,儿童虐待常常与家庭中其他风险因素相伴相生,最为典型的就是伴侣暴力、抑郁症、贫困等,因此他认为要及时发现这些高风险家庭,进行预防性干预。
新南威尔士大学尚晓援教授分析了“中国儿童保护政策的变迁”,她再次重申了有底线的儿童保护制度需要四个基本要素:“儿童保护的主管机构、针对儿童暴力的强制报告制度、针对儿童保护案件的审判处理程序、儿童的替代性养护制度”。
纽约大学的DarceyMerritt副教授分享了在美国,如何通过社工机构的帮助,让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减少少数族裔儿童在社区中目击和遭受暴力情景后的创伤影响。Merritt副教授特别指出了社工作为助人者,要从儿童家庭的特殊处境出发,理解家庭行为选择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可行的策略,而不是指责性、教导性的帮助。
悉尼大学的SueHeward-Belle研究员认为,在儿童虐待工作,要注重对施暴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介绍了澳大利亚儿童保护系统中对施暴者16周的干预方案;她还强调帮助家庭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建议发挥自然助人系统在儿童保护中的作用。
大会还举办了“三个工作坊”,尚晓援教授在工作坊中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发展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联;DarceyMerritt副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区域对于他们选择最佳养育方式的影响;SusanBelle研究员分享了实用且紧缺的社工分辨儿童虐待知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