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参与和融入,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构。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需要“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使命与目标。社会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参与和融入,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构。
构建“三大体系”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确立之初,针对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Abraham Flexner)博士的质疑, 玛丽·埃伦·里士满(Ma r y El l e n Richmond)出版了《社会诊断》,为专业社会工作进行正名,同时,也从一开始就积极构建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院派”探索如燕京大学“清河试验”也再次印证了社会工作“三大体系”建构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因院系调整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被中断,专业实务隐匿于单位体制之内。1987年的“马甸会议”从人才培养入手达成了重建社会工作的共识,也为我国社会工作“三大体系” 开启了重建序幕。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社工机构已近万家,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近350 所,社会工作服务购买经费年均投入数十亿元,社会工作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建设、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的诉求日益强烈,对社会工作高质量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先行”未能引领实务协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快于学科建设,社会工作依附于社会学,尚未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社会工作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多但是高质量研究成果少, 有一些研究专家但是缺少真正的学术大师。社会工作研究套用西方理论较多,本土化理论不足,难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进而解读中国社会工作实践。因此,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着亟待完成的任务与强烈的现实诉求,加快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三大体系”建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突出重点,快准稳建构“三大体系”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是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体系的重要内容,“三大体系”与社会工作实践应用体系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工作体系。我国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工作“三大体系” 建构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遵循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基本原则,充分展现社会工作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三大体系” 建构注重价值使命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围绕实际应用增强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强调“三大体系”的有机性与整体性,学科体系是基础,重在“做实”;学术体系是内核,重在“做硬”;话语体系是形式,重在“做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三大体系” 建构需要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快速、准确、稳步地推进。
全心“做实”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
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处于“三大体系”的基础地位,“做实”学科体系确保基础扎实,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体系健康发展。学科的确立标志着这一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了一席之地,也是学科归属与认同的象征。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构需要把社会工作学建设成为单独一级学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日渐拓宽,由专注社会弱势群体扩展到所有社会成员。因此,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应该涉及更加宽泛的社会领域与更加丰富的解决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需要社会工作学界全身心投入, 以助人利他为导向,建构丰富的学科内容,既涉及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又涉及微观个体、中观关系、宏观环境等方面。同时,结合学科主要内容与国外学科发展趋势,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层级形式也需要调整完善,按照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基本类型划分,建立社会工作学的二级基础分支学科与应用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学一级学科应分设对应人群-关系-制度-文化多维内容的基础分支学科与临床-社区-院舍-外展多重领域的应用分支学科, 再结合二级学科细分三级学科,并积极发展“互联网+社工”、智能社会工作等交叉学科,逐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
全力“做硬”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术体系
社会工作学术体系是“三大体系”的内核,如同电脑的C P U,应该“做硬”。中国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建设目标在于切实保障社会工作学科研究正常运转并不断创新。我国社会工作学术研究相对滞后,一方面是因为本土实践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则受制于套用西方理论适用性的影响。从当前国内社会工作现状看,存在着注重实务操作、忽视研究反思,注重项目购买、忽视项目研发,注重机构承办、忽视机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我国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建构具有后发优势,应采取“弯道超车”的策略,全国上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精神,学术界需全力以赴攻克社会工作学术发展的难关。在建构社会工作学术体系中,应增进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克服学术组织发育不良的结构性问题和研究氛围营造偏离的行动性障碍。
中国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建构需要理论自觉,在内容体系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合,注重“差序格局”“中和位育”“嵌入发展”等内容创新,突出本土文化自信。在方法体系中,积极探索社会工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融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我国群众工作方法, 促进社会工作具体方法与研究步骤的不断完善。在结构性调整方面,中国社会工作学术体系需要建立独立的科研院所、创新中心、智库等研究平台,积极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院,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塑造领军人才,构建社会工作学博士、硕士等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支力量强大的研究队伍。在行动性改进方面,中国社会工作应在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方面设立专门类别,加大优秀成果奖励力度,鼓励创办更多的专业学术杂志,促进学术交流,构建产教、科教融合创新系统,促进科研成果与实践成果、教学成果的交互转化,产生一批高质量中国风格的学术成果。
全面“做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外显形式,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还是学术体系,最终都通过话语体系得以呈现。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建构一方面有利于增进社会工作认同与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交流与借鉴。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借用西化概念过多,但是,话语呈现开始发生变化,从“社工”专业化称谓到逐渐通俗化应用,从“案主”正式标签到拟血缘转述。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迫切需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建设。按照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思路,全面“做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既要发掘中国特色的“社工美”,灵活应用本土话语,讲好中国社会工作故事,又要借鉴学习别国社会工作经验,进行主动对话,传播好中国社会工作声音。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建构不仅塑造着自身形象,产生号召力,而且展现着自身魅力,产生影响力。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福柯(Foucault)认为话语即权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建构也是特定权力体系建构,应使其充分发挥权能作用,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和国际对话。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已经开始出现诸如“三社联动”“服务型治理”“ 转型社会工作”等特色内容,并且也开始出现诸如党建社会工作、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工会社会工作等特色领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建构,但是,话语体系建设需要能够汇聚更多力量,形成有力的学术共同体,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集体发声,并且还需要学术共同体以传世之心创传世之作。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善于回应民众呼声,积极融入本土话语,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坚持中国立场,提供中国方案,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社会工作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