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政校协同创新,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基层治理实践深度融合,我院与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达成战略合作,共建社会工作创新实践基地。此次合作立足房山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需求,依托我院社会工作学科优势与房山区“广阳经验”“房山好邻居”等实践品牌,致力于构建“学术研究赋能治理创新、基层实践反哺学科建设”的双向循环机制。

2025年4月10日上午,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在南综合楼209会议室召开专题座谈会,正式启动《“房山好邻居”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案例集》编制工作。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吴广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教授、房山区社工部副部长张凯娜、副研究员王婧、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助理赵亮员、周少贤副教授、李玥康老师和郑玲老师共同参会。

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吴广先强调,案例集编制将坚持“土办法与新理念结合”,重点梳理“居民提案工作坊”等本土智慧,配套高校理论升级,破解新业态管理等高频治理难题。同时依托政校共建实践基地,开设“社会治理创新实验班”,破译基层治理“行政化依赖”难题,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房山经验”。“我们要把社区的‘好点子’变成可复制的‘方法论’。”吴广先表示。

随后,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王婧主任对该方案进行了系统解读,明确了项目定位、实施路径及预期成果,为政校合作指明方向。案例集将围绕“党建引领基层矛盾化解”“两新组织参与治理”“志愿服务创新模式”三大主题,重点挖掘近两年内实施成效显著的实践案例。案例筛选坚持时效性、规范性、创新性、可推广性四大标准,要求聚焦新业态群体(如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协同治理、“房山好邻居志愿服务队”机制创新等典型场景,内容涵盖“问题分析-实施路径-量化成效-经验启示”完整逻辑链。
实施步骤分为四阶段:4-5月通过部门推荐、基层自荐等四类渠道征集案例素材;6月由政校专家联合评审组对案例进行逻辑梳理与亮点提炼;7-8月完成图文版式设计与语言优化并汇编成册;成果同步作为基层干部培训教材,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矩阵推广,推动“房山经验”从实践成果向全国方法论转化。

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凯娜补充,案例编写需以“问题-对策-成效”为主线,避免学术化表述,便于基层实操借鉴,同时增设“专家点评”模块,从治理工具创新等理论视角提炼案例价值;品牌传播采取“故事化+分层化”策略,对内通过微纪录片展现居民参与真实故事、组织跨社区互访,对外借助市级媒体及全国论坛扩大影响力;针对同质化风险,明确老旧社区聚焦物业协商、乡村突出乡贤治理等差异化主题,并设计“年度好邻居之星”评选等激励机制,确保经验可持续推广。

赵一红教授在研讨会上强调,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指出这一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实践通过系统化设计、多元化参与和实效性转化,展现了典型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三大特征,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赵院长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服务供给方面的独特优势,将专业学科教育与基层治理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编写既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又提升教学研究价值。她认为,与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更能为社会工作发展开拓新机遇,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